正常人在青年時期代謝旺盛,骨質合成大于消耗,30~35歲達到一生最高骨量,稱峰值骨量,此后骨量逐年緩慢平穩下降。男性中年以后每年骨丟失率大約為1%,而女性絕經后5~10年,由于性激素不足,每年骨丟失率為2%~4%。而人對鈣的吸收率與年齡成反比,平均每增齡10年,鈣的吸收率減少5%~10%。80歲以上的老人鈣吸收率極差。
多種原因可引起骨質疏松:
1.雌激素缺乏骨質疏松癥的發生在停經后婦女特別多見,尤其對于絕經早的女性,卵巢早衰使骨質疏松提前發生;
2.遺傳因素多見于白種人,黃種人次之,黑人最少;
3.營養因素飲食不合理,缺乏鈣、蛋白質和維生素C,及降鈣素降低等;
4.廢用因素老年人活動少,肌肉強度減弱,機械刺激減少,骨量減少。運動是防止骨丟失的一個重要措施;
5.其他因素酗酒、嗜煙、過多咖啡和咖啡因攝入可影響血鈣吸收或加速體內鈣排泄;
6.其他疾病引起如糖尿病患者發生骨質疏松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皮質醇增多癥患者均可引起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靜悄悄的殺手”
骨質疏松的危害性還在于其無明顯癥狀的進行性加重,隨著年齡增長,骨鈣在不斷流失,一旦出現癥狀,骨鈣丟失已很明顯,短期治療難以奏效。
50歲以上人群中,1/2的女性、1/5的男性在他們的一生中都會出現骨質疏松性骨折,一旦經歷了第一次骨質疏松性骨折,繼發性骨折的危險明顯加大。老年人骨折可引發或加重心腦血管并發癥,導致肺部感染、褥瘡等多種并發癥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可達10%~20%。
骨質疏松可防可治
獲得理想的骨峰值應始于青少年時期。合理營養、適量負重運動,可使人達到最佳骨峰值。堅持運動,加強肌肉和骨骼的鍛煉,是重要的防治手段;含鈣豐富的食物、適量光照是基礎輔助措施。年輕女性應避免盲目減肥。
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營養,尤其對于女性和老年人,應有意識地補充含鈣豐富的食品,攝入足量的牛奶、豆制品和海產品等;加強室外運動,既能提高骨密度,又能增加鈣的吸收。
確診骨質疏松后規范治療治療藥物有雙磷酸鹽類、性激素、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和降鈣素、骨形成促進劑(甲狀旁腺激素和氟化物)和解偶聯劑(鍶鹽)等。藥物治療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合理的用藥往往適得其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