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是世界骨質疏松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愛你的骨骼”。骨質疏松對人類健康威脅很大,因骨質疏松導致髖關節骨折的患者,1年內病死率達20%。因此,有人把骨質疏松稱為“靜悄悄的流行病、寂靜的殺手”。
本報記者專門就此問題采訪了醫學專家-----河南省骨質疏松與代謝性骨病委員會主任委員、正骨醫院骨質疏松科主任、主任醫師孔西建。
為您揭開骨質疏松的神秘面紗。
1、骨質疏松偏愛哪些人?什么是骨質疏松?
孔西建說,骨質疏松會使人體的骨強度下降,骨折風險增加。兒童期和青春期是骨發育的關鍵時期,20歲以前能獲得峰值骨量的90%以上,30歲左右骨量達到峰值,40歲至50歲骨量開始減少,減少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骨質疏松。骨質疏松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骼疾病,患病率與年齡成正比,但也不完全是老年人的“專利”。一般來講,骨質疏松比較偏愛以下人群。
絕經婦女和中老年人。女性55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易患骨質疏松,45歲以前絕經的女性也屬于骨質疏松的高發人群。
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生活習慣不良,如過度飲酒,過量抽煙,長期喝濃茶、濃咖啡、碳酸飲料的人容易患骨質疏松。
糖尿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炎、嚴重肝病患者患骨質疏松的概率很大。
長期低鈣飲食、飲食不均衡、體重指數低者易患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的最大危害是引起骨折。據調查,在我國有骨折經歷的老年人中,80%以上是骨質疏松引起的。骨折后,人需臥床靜養,臥床期間人的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質量下降,可能引起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心腦血管和心理疾病。
2、骨質疏松癥狀多
很多疾病來臨時,患者會有自覺癥狀,如冠心病患者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癥狀,腫瘤患者會出現乏力等癥狀。骨質疏松也有很多癥狀,但往往不被重視。
“很多患者認為,疼痛是骨質疏松的主要表現。其實,這種認識并不科學。疼痛是骨質疏松的常見癥狀,但不是唯一癥狀。”孔西建說,約46%的骨質疏松患者初期沒有癥狀。到了后期,骨質疏松患者的主要癥狀有以下幾個方面:
疼痛。常見的疼痛部位為腰、髖關節、膝關節、背部、腳后跟等。有些骨質疏松患者白天疼痛感較輕,夜間或清晨醒來時疼痛感加重,運動、咳嗽、用力大便時疼痛感也會加重。
乏力。很多人常有乏力的感覺,但很少有人重視,他們認為這不是大問題,休息后即可得到緩解。如果出現連續5天以上的疼痛,充分休息后得不到緩解,患者需要考慮是不是患了骨質疏松。
身長縮短或駝背。脊椎是身體的支柱,多為松質骨組成,負重較大。當患者發生骨質疏松時,脊椎首先受到影響。當骨質疏松較為嚴重時,患者的駝背曲度加大。一般來說,60歲以上的女性和65歲以上的男性,會逐漸出現身長縮短或駝背的情況。有人認為老年人出現身長縮短或駝背是正常現象,其實,引起身長縮短和駝背的真正原因是骨質疏松,通過科學防治可有效減少或延緩這一狀況。
骨折。有些老年人用力咳嗽或者拿較重的東西時即可發生骨折,這也是骨質疏松的表現之一。骨折是骨質疏松嚴重的并發癥,可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不僅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而且限制患者的活動。易發生骨折的部位是脊椎、髖骨、橈骨。髖骨骨折是病情最重、治療最難、愈合最差的骨折,情況嚴重時,甚至可能影響患者的壽命。
孔西建建議出現以上癥狀時,不要擅自服用補鈣藥物,最好到正規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測,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治療。
3、防治骨質疏松有誤區
很多人有保護骨骼、預防骨質疏松的意識,但方法不對。
誤區一:骨頭湯補鈣不如牛奶
俗話說“吃啥補啥”,于是很多人認為多喝骨頭湯可以補鈣,預防骨質疏松。其實,骨頭湯補鈣并不是最佳方法。
孔西建說,醫生曾做過實驗,用8公斤骨頭熬湯,熬了8個小時。經檢測,一鍋骨頭湯的鈣含量只有50毫克。老年人不宜長期飲用含大量油脂的骨頭湯,因為不僅補鈣效果甚微,還會影響身體健康,引起血管硬化等疾病。
正常情況下,人們每天應攝取的鈣量為800毫克至1200毫克,骨頭湯中的鈣含量遠遠不能滿足機體對鈣的需求。喝骨頭湯補鈣的效果,不如喝牛奶。每100克牛奶中的鈣含量約為103毫克。
誤區二:骨質疏松靠自我感覺發現
很多老年人認為自己身體硬朗,沒有腿疼、腰疼、骨折的情況,不會發生骨質疏松。其實,骨質疏松不是靠自我感覺發現的,多數骨質疏松患者在早期或中期沒有明顯癥狀。患者一旦出現疼痛、骨折等癥狀時,已經是深度骨質疏松。“醫生從前來就診的骨質疏松患者中發現,約有70%的患者在發生骨折后,才想起來到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測。”孔西建提醒,發現骨質疏松不能靠自我感覺,要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
誤區三:吃鈣片就能治療骨質疏松
得了骨質疏松怎么辦?很多人認為吃點鈣片補補鈣就可以了。
孔西建說,人體中99%的鈣分布在骨骼中,1%的鈣分布在血液中。人體正常代謝離不開鈣,但鈣被人體吸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治療骨質疏松并不是簡單地吃點鈣片就可以的。當人們出現骨質疏松時,不要盲目服用鈣片,要先尋找引起骨質疏松的根源,再對癥治療。過量地服用鈣片,可能會引起膽結石、腎結石等疾病。
4、三級預防遠離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是否人人“在劫難逃”?
河南省骨質疏松與代謝性骨病委員會常委、正骨醫院骨質疏松科副主任醫師葉進說,一般而言,從年輕時就注意補鈣并堅持運動的人,可降低骨質疏松的發生率,或能最大限度地推遲骨質疏松的發生年齡,積極預防的人,即便患病,癥狀也較輕。
目前,關于骨質疏松的三級預防已經在醫學界達成共識。
一級預防是指無病防病。從兒童時期開始,通過合理的飲食和鍛煉提高峰值骨量,以防止骨質疏松的發生。提高峰值骨量相當于存錢,年輕時存得越多,年老時能享受的越多。
二級預防是指有病早治。葉進建議,屬于骨質疏松易發人群的,應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測,了解自己的骨骼健康狀態。醫生根據檢查結果,判斷是否存在骨質疏松,并制訂相應的干預措施。
三級預防指康復醫療,防止殘疾,延長壽命。醫生通過各種醫療康復手段,對已經發生骨質疏松和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加強科學合理的綜合治療。患者的骨骼逐步強健,日常生活能夠自理,使因骨質疏松致殘的機會最小化,生活質量得到改善。
相關鏈接:
亞洲人骨質疏松自我篩查公式:
(體重-年齡)×0.2=風險指數。
●結果大于-1,發生骨質疏松的風險比較低;
結果在-1和-4之間,是中風險,應到醫院進行咨詢,尋求合適的預防方法;
結果小于-4,是高風險,要及時就醫。
●舉例來說,一個65歲的人,體重58公斤,他的骨質疏松風險指數就是(58-65)×0.2=-1.4,說明他處于中度風險階段。
●專家建議,50歲以上的人每年都應進行檢查。患哮喘、甲狀腺疾病或用過激素類藥物的人,應更早做檢查。
|